“文化强国”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国外高度评价中国文化建设成就
ABUIABACGAAg8eXF-wUomvb4rgIw2AQ4xwM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得到有效提升,海外学者、智库和媒体对我国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文化基础


“文化自信”的提出,为“三个自信”提供了历史文化基础。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美国《世界日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积极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基于个人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热爱,更是旨在树立“三个自信”的历史文化基础。


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更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克里·布朗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足以涵盖几乎所有的美德,囊括了包括平等、公正、勤奋、敬业、和谐在内的各领域价值观。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评论道,中国共产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目标是要引领社会思潮,克服党内外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乱象。


国家形象得到有效提升


增强软实力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国家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俄罗斯报纸《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在2016年6月的报道中指出,近年来,除经济项目外,中国还在积极地推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自己的教育。中国并非现在才开始在国外实践“软实力”政策,而是一直在利用“软”工具以实现自身的目标。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增长,在新世纪已渐成趋势。目前,欧洲和美国的学者纷纷对中国软实力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研究。


文章模块
何家英,1957年3月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孙丙龙,祖籍浙江富阳,国家一级画家,现任: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副院长;京华阁书画院副院长;水墨丹青书画常务理事;北大元培智库专家;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聂艳中国当代表现主义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纽约长岛曼哈赛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会员。1994年毕业于中央...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王 钧 (笔名南岳)198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韶山网驻站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许建和,男,字少波,斋号八行草士、洗耳堂居士。湖南宁乡人。国家颁证知名高级书法家、高级画家,全国杰出贡献艺术家,中州大学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唐景春,中国满族(正白旗),1949年1月29日出生于青岛。早年毕业于工艺美术专业。本人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海民族画院院士、山东硬笔书法家协会会...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黄凤榴,女,1932年12月出生。离休干部,高级职称,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一级国画艺术委员,中国日史编书画院理事,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许家钰,男,1939年出生,原籍四川威远人,1963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由于成绩显著被评为高级教师,一直到1996年退休,工作33年,现住自...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而文化事业的熠熠生辉,与艺术家开拓创新、默默耕耘的大无畏奉献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胸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抒写了一座又一座中华文化的里程碑。千百年来,包括艺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彰显好中国特色提供了文化滋...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尚来斌,1937年出生,河南栾川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巴黎国...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王国伟(笔名未名堂),中共党员,艺术家,1957年8月岀生于浙江,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央视(CCTV)...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王宝顺,卧石斋主,1953年生于甘肃陇南,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石油书协理事,中书协会员,中央电视台央视书画签约艺术家,中国...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钦章舜,笔名墨石,汉族,1948出生于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钦村。钦氏公司创始人。现为中央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叶开枝:又名开智,1941年出生于芜湖市。大学文化,结业于厦门大学,研修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高级创作研修班,安徽师范大学函投班。对诗词、...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欧阳东福又名欧阳多祜:贵州装备学院退居贵阳市教师,1946年初生于湖南衡阳常宁市。著名杰出教育家、国学家、管理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与功勋名家和艺坛巨...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谢汉升,字实在,号乐昌,广州市花都区人,1954年生。中国人民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北京孔子博览馆副馆长、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于天忠,1949年生,辽宁建平,号玄弘。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国画家、作家,中国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文化艺术委员会终身专家、教授...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赵南南,1949年生。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中囯画学会顾问,美术副编审。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全国美术作品展。出版有个人画集。丹青贵在雅俗共赏...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祝秀成,字苍龙,号凌云子、幽谷居士、孤独剑客,山涧野叟。 北京湘灏书画研究院院长。书法。九段。“京城五贤”之一。新闻工作者。中国著名书画...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吴瑞云,女,西安市人,中共党员,原陕西日报高级经济师、行政副处。现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军区西安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省...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范迪安:新时代,美术创作大有可为
ABUIABACGAAguZ-H-wUozfS3ZDDCAzigBg

今天的美术已经是一个包括创意、设计、公共艺术、城乡建筑在内的“大美术”概念。“大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能美化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也能够为中国研发和制造的产品增添中国美学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满载挑战和收获的2020年即将走到尾声。在岁末年终之际,人民网文娱部推出“文艺星开讲”年终特别策划——“收获2020”,邀请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人,聆听他们这一年的感悟与心声,回顾这段不平凡的时光,感受文化赋予人的精神力量。



本期邀请的嘉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2020年,范迪安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国美术创作的发展,在用文艺创作助力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经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2020年,回首这不平凡的一年,总结经验,面向“十四五”,整装待发!


人民网文娱: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美术界如何用文艺创作来响应时代、为人民服务?


范迪安: 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任务面前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今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中国美术界举办了“聚焦脱贫攻坚、走向小康生活”系列活动。美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走进乡村,深入生活,为农民群众送去美术作品,为美化乡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用文艺创作的才华参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之中,同时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决战脱贫攻坚的美术作品,描绘和记录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的教学和社会实践,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如何为乡村建设、修复乡村文化生态而服务,“剑川扶贫”“乡村美绘”“乡兴艺润——雨补鲁”等教学实践项目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用文艺创作为人民服务的教学成果。美术家用艺术知识和才华服务脱贫攻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变成看得见的美丽图画,这不仅是把美带到贫困地区,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家的行动,在“扶贫扶智”的工作中有所助力。


人民网文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有什么意义?


范迪安: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在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上聚焦聚力。许多富有创作经验的艺术名家自觉投入,带头承担创作任务,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历史主题作品和表现新时代中国建设发展的现实题材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和劳模,描绘了人民群众的崭新精神面貌,可以说绘就了壮阔而丰富的时代画卷。这类作品的立意之深、场面之大、造型刻画之精、形式语言之新,呈现出中国美术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态势。


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引导美术家深入生活,从现实中提取创作素材,用画笔记录和表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自现实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思想精神的正能量,具有持久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术创作在现实主义美术创作中结合中国写意传统的艺术语言,在国际美术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将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有助于在国际美术交流中彰显中国文化精神。


人民网文娱:在“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美术教育如何能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范迪安:这些年,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都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艺术人才这一时代课题开展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一方面从学科布局入手,加强绘画、雕塑等原有优势专业,拓展设计学科的涵盖面,设立交叉型的新媒体、科技艺术专业,增加学科的融合度,重在创造力培养。另一方面,依托深厚的学术传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中央美术学院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艺术院校之一,大批研究生的美术创作和研究成果在美术界产生很大影响,以鲜明的开拓创新意识形成引领作用。近年来,我们提出“以本为本、本研双强”的发展方向,通过招生制度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打造造型、设计、建筑、人文等学科群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的当代形态美术教育学科结构。2016年成立了研究生院,整合全院研究生教育资源,实现顶尖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这些年,参加国家重大创作研究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设计、公共艺术、艺术管理等大型项目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众多,在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中发挥了作用。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成为唯一一所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艺术院校,全院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数量已达本科生一半以上。我们要进一步制定研究生培养规划,从解决重大现实课题和理论命题角度形成招生的课题方向,把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美术人才。


人民网文娱:美术创作能反映时代、与社会生活相融相映,在今年这不平凡的一年中,您有哪些具体实践来印证“艺术当随时代”理念?


范迪安:今年春天以来,我和全国美术家一样,投身“以艺抗疫”的热潮,也做了一些组织工作。中国美术家迅速行动起来,用艺术助力抗疫,激励斗志,讴歌伟大抗疫精神,这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体现。此外,中央美术学院和全体师生在坚持网络教学,开展网络招生和毕业展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实践。


今年9月,我策划了一个以黄河为主题的展览“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人文、历史、经济和生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有标志性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因此,黄河引发了关注现实的艺术家的向往,触动着艺术家的心灵,激荡起艺术家的创作情怀。


本次展览展出了66位艺术家的172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民间美术、摄影、建筑、设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用当代的视角来表达对黄河的关注,通过展览策划表现自然、人文、生活和生态的黄河,是弘扬黄河文化精神、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方式,展览开幕后获得了很大的反响。


人民网文娱: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您一直关注中国美术创作的发展,展望“十四五”,您对未来有哪些期待?


范迪安:中国美术的发展具有艺术与社会、美与生活相互交融的文化特性,能够助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就包括了对美的艺术作品、美的生活环境、美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期待。因此,中国美术的发展要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持续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用美术的方式描绘新时代、反映新成就,特别要以优秀作品表现和反映出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要发挥“大美术”的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建设,促进文化建设,发挥美术在美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在美术的形式语言上加强创研,通过美术的时代创新提高中国美术的质量水平,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美术作品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中宣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ABUIABACGAAg-JnH-wUojIykpAMwgAU45gI

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做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以来,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环洋文化艺术国际资讯中心Huangyang lnternational lnformation Center for cuiture and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