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国外高度评价中国文化建设成就
ABUIABACGAAg8eXF-wUomvb4rgIw2AQ4xwM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得到有效提升,海外学者、智库和媒体对我国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文化基础


“文化自信”的提出,为“三个自信”提供了历史文化基础。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美国《世界日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积极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基于个人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热爱,更是旨在树立“三个自信”的历史文化基础。


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更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克里·布朗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足以涵盖几乎所有的美德,囊括了包括平等、公正、勤奋、敬业、和谐在内的各领域价值观。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评论道,中国共产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目标是要引领社会思潮,克服党内外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乱象。


国家形象得到有效提升


增强软实力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国家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俄罗斯报纸《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在2016年6月的报道中指出,近年来,除经济项目外,中国还在积极地推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自己的教育。中国并非现在才开始在国外实践“软实力”政策,而是一直在利用“软”工具以实现自身的目标。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增长,在新世纪已渐成趋势。目前,欧洲和美国的学者纷纷对中国软实力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研究。


文章模块
2023-03-27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代洪财:字号山童,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书法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理事,...
2023-03-27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魏志军,1969年10月生,河北正定人,清华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享受中南海国礼中心特殊津贴艺术家。师承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刘艺先生。喜好音乐...
2023-03-27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潘新明,1942年生,祖籍陕西华阴,居北京。原中国外交官。现国家一线德艺双馨艺术大师、中国网络资讯台艺术顾问;中华国礼艺术中心、艺术家润格网名誉...
2023-03-24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高明柱,1952年生人,字敬之,号寻径斋,祖籍河南邓州,居北京。中共党员,毛体书法家,诗人,国学大师,百年巨匠,人民美术艺术家委员会委员。被中国文...
2023-03-20
  艺术传承是深入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艺术创作、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展现中华民族的传承力量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揭示百年、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智慧,加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中医文化传播以及"大医名匠”传承精神,为全国各地优秀传承人与企业提供个宣传、展示、推广、助力发展等专业的服务,...
2023-03-17
本次报道是当代书画艺术大家,是艺术界闻名遐迩的大师级人物。多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全力以赴的支持国家文化事业,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他们的作品师承前贤、造化千古,富于创造、融贯中西、特色鲜明、自成一体。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酣畅淋漓的表现技法让人醍醐灌顶,心旷神怡。本次的报道,愿为喜爱书画艺术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献上一份至诚唯美的精神盛宴,在此恭贺2023 年“全国两会”圆满成功!...
2023-03-13
艺术传承是深入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艺术创作、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展现中华民族的传承力量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揭示百年、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智慧,加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中华文化传播以及"大艺名匠”传承精神,为全国各地优秀传承人与企业提供-个宣传、展示、推广、助力发展等专业的服务,并围...
2023-03-13
本次报道是当代书画艺术大家,是艺术界闻名遐迩的大师级人物。多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全力以赴的支持国家文化事业,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他们的作品师承前贤、造化千古,富于创造、融贯中西、特色鲜明、自成一体。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酣畅淋漓的表现技法让人醍醐灌顶,心旷神怡。本次的报道,愿为喜爱书画艺术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献上一份至诚唯美的精神盛宴,在此恭贺2023 年“全国两会”圆满成功...
2023-02-13
             潘新明,1942年生,祖籍陕西华阴,居北京。原中国外交官。现国家一线德艺双馨艺术大师、中国网络资讯台艺术顾问;中华国礼艺术中心、艺术家润格网名誉主席;英国、瑞典皇家艺术院高级艺术顾问、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中国籍艺术院士、首席艺术家;       在五十多年笔墨生涯中,他继承祖国传统书法艺术基础上,博采古今之秀,融入新时代、新思想、新内容等元素、独具匠心,摸索出了一条...
2023-01-09
     李腾球,笔名李腾虬,男,广西平南人,从小秉承家学,酷爱吟诗作对、书法艺术。他初心不改,善于进取。书法、诗词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宣部、中国书协、《书法报》等全国性的大奖赛都有获奖、传略和作品入编《当代书画名家大观》、《为中国喝彩》、《第二届全国百诗百联》等典籍二百多部,被授予“当代功勋艺术家”等各种荣誉称号一百九十多个;十多次被邀请出席颁奖和学术笔会;六十多幅作品被收藏。他的书法宗于...
2022-12-08
彻底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艺术界深化改革,引领文化发展繁荣,提升民族自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使经典得到传承,使艺术产生价值。    白小乐,男,1941年生,1962年入党,1965年由高教部派往法国巴黎留学,大学本科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刊主编,北京中国书画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中国书画协会成立于1954年,当时著名文化人张伯驹任会长,副会长有吴晗、徐悲鸿、...
2022-12-06
    罗育珉 四川天全人,中共党员,1943年出生,字东草、号灵飞、早年自称伏龙桥人,受过小学、初中不完整教育,当农民10年、民师15年,一直在家乡兴业小学任教自退休,2000年退休,一生自学苦读勤研,与吴冠中、刘炳森、关山月、等人一起称中国艺坛流派宗师;与郑、金龙、刘炳森等人一起称隶书宗师八大家:与黄宾虹、黄胄、等人一起称为:大国手、与范曾、黄永王、欧阳中石一起称辉煌70载新时代十大艺...
2022-11-18
    陈永中,艺名汉卿,号泰山,1959年出生于山东省,自幼喜爱书画,苦练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牛津艺术学院博士导师,国礼书画名家工作室,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名家,中国当代名家,中国函授大学美术系毕业,进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生,国际中日韩新联盟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国际中国书画协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人民艺术家协会理事,北京...
2022-11-16
   吴万福,笔名静涛,男,汉族,祖籍山西洪洞县。1948 年2 月2 日出生在新疆迪化,成长在甘肃武威凉州,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中国矿业报》原特约记者,《甘肃工人报》原特聘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高级职称,国家高级美术师,国家高级书法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中书协会员、中美协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08 年在金川公司二矿区党委工作...
2022-11-11
 魏志军,1969年10月生,河北正定人,清华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享受中南海国礼中心特殊津贴艺术家。师承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刘艺先生。喜好音乐、摄影、诗词歌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富比国际艺术中心终身理事、中南海签约艺术家、国际和平艺术家、中宣部2019、2022年度时代楷模、中国教育行业杰出贡献人物、《文化强国》建党百年全国首批书法传承人、全国首批高级智库教授级高工、国家杰出艺术家优选...
2022-10-26
       沈志斌,笔名岚峰, 1946 年 9 月出生,浙江省萧山人,自幼喜好美术。现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庐山美术家协会顾问,庐山画院特聘画师,庐山白鹿洞书画院副院长,匡庐画苑堂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北京京华阁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院聘画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
2022-10-24
    辛礼柱,1963年生,山东聊城人,笔名辛苦,国家一级美术师。早年师承画家云雪冰学习山水画,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汪为胜工作室进修学习。现为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文联美术分会会员,全国艺术家联盟特邀名家——中儒文化产业联盟,中原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曲阜鸿儒书画院特聘画家、理事会主席,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包头草原书画院副院长。1992年作...
2022-10-17
 魏志军,1969年10月生,河北正定人,清华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享受中南海国礼中心特殊津贴艺术家。师承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刘艺先生。喜好音乐、摄影、诗词歌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富比国际艺术中心终身理事、中南海签约艺术家、国际和平艺术家、中宣部2019、2022年度时代楷模、中国教育行业杰出贡献人物、《文化强国》建党百年全国首批书法传承人、全国首批高级智库教授级高工、国家杰出艺术家优选...
2022-10-17
 魏志军,1969年10月生,河北正定人,清华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享受中南海国礼中心特殊津贴艺术家。师承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刘艺先生。喜好音乐、摄影、诗词歌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富比国际艺术中心终身理事、中南海签约艺术家、国际和平艺术家、中宣部2019、2022年度时代楷模、中国教育行业杰出贡献人物、《文化强国》建党百年全国首批书法传承人、全国首批高级智库教授级高工、国家杰出艺术家优选...
2022-10-13
“发展中华文明史·创新世界新文明”——中国当代大师巨匠高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范迪安:新时代,美术创作大有可为
ABUIABACGAAguZ-H-wUozfS3ZDDCAzigBg

今天的美术已经是一个包括创意、设计、公共艺术、城乡建筑在内的“大美术”概念。“大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能美化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也能够为中国研发和制造的产品增添中国美学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满载挑战和收获的2020年即将走到尾声。在岁末年终之际,人民网文娱部推出“文艺星开讲”年终特别策划——“收获2020”,邀请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人,聆听他们这一年的感悟与心声,回顾这段不平凡的时光,感受文化赋予人的精神力量。



本期邀请的嘉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2020年,范迪安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国美术创作的发展,在用文艺创作助力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经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2020年,回首这不平凡的一年,总结经验,面向“十四五”,整装待发!


人民网文娱: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美术界如何用文艺创作来响应时代、为人民服务?


范迪安: 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任务面前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今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中国美术界举办了“聚焦脱贫攻坚、走向小康生活”系列活动。美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走进乡村,深入生活,为农民群众送去美术作品,为美化乡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用文艺创作的才华参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之中,同时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决战脱贫攻坚的美术作品,描绘和记录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的教学和社会实践,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如何为乡村建设、修复乡村文化生态而服务,“剑川扶贫”“乡村美绘”“乡兴艺润——雨补鲁”等教学实践项目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用文艺创作为人民服务的教学成果。美术家用艺术知识和才华服务脱贫攻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变成看得见的美丽图画,这不仅是把美带到贫困地区,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家的行动,在“扶贫扶智”的工作中有所助力。


人民网文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有什么意义?


范迪安: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在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上聚焦聚力。许多富有创作经验的艺术名家自觉投入,带头承担创作任务,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历史主题作品和表现新时代中国建设发展的现实题材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和劳模,描绘了人民群众的崭新精神面貌,可以说绘就了壮阔而丰富的时代画卷。这类作品的立意之深、场面之大、造型刻画之精、形式语言之新,呈现出中国美术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态势。


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引导美术家深入生活,从现实中提取创作素材,用画笔记录和表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自现实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思想精神的正能量,具有持久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术创作在现实主义美术创作中结合中国写意传统的艺术语言,在国际美术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将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有助于在国际美术交流中彰显中国文化精神。


人民网文娱:在“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美术教育如何能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范迪安:这些年,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都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艺术人才这一时代课题开展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一方面从学科布局入手,加强绘画、雕塑等原有优势专业,拓展设计学科的涵盖面,设立交叉型的新媒体、科技艺术专业,增加学科的融合度,重在创造力培养。另一方面,依托深厚的学术传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中央美术学院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艺术院校之一,大批研究生的美术创作和研究成果在美术界产生很大影响,以鲜明的开拓创新意识形成引领作用。近年来,我们提出“以本为本、本研双强”的发展方向,通过招生制度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打造造型、设计、建筑、人文等学科群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的当代形态美术教育学科结构。2016年成立了研究生院,整合全院研究生教育资源,实现顶尖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这些年,参加国家重大创作研究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设计、公共艺术、艺术管理等大型项目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众多,在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中发挥了作用。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成为唯一一所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艺术院校,全院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数量已达本科生一半以上。我们要进一步制定研究生培养规划,从解决重大现实课题和理论命题角度形成招生的课题方向,把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美术人才。


人民网文娱:美术创作能反映时代、与社会生活相融相映,在今年这不平凡的一年中,您有哪些具体实践来印证“艺术当随时代”理念?


范迪安:今年春天以来,我和全国美术家一样,投身“以艺抗疫”的热潮,也做了一些组织工作。中国美术家迅速行动起来,用艺术助力抗疫,激励斗志,讴歌伟大抗疫精神,这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体现。此外,中央美术学院和全体师生在坚持网络教学,开展网络招生和毕业展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实践。


今年9月,我策划了一个以黄河为主题的展览“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人文、历史、经济和生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有标志性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因此,黄河引发了关注现实的艺术家的向往,触动着艺术家的心灵,激荡起艺术家的创作情怀。


本次展览展出了66位艺术家的172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民间美术、摄影、建筑、设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用当代的视角来表达对黄河的关注,通过展览策划表现自然、人文、生活和生态的黄河,是弘扬黄河文化精神、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方式,展览开幕后获得了很大的反响。


人民网文娱: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您一直关注中国美术创作的发展,展望“十四五”,您对未来有哪些期待?


范迪安:中国美术的发展具有艺术与社会、美与生活相互交融的文化特性,能够助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就包括了对美的艺术作品、美的生活环境、美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期待。因此,中国美术的发展要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持续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用美术的方式描绘新时代、反映新成就,特别要以优秀作品表现和反映出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要发挥“大美术”的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建设,促进文化建设,发挥美术在美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在美术的形式语言上加强创研,通过美术的时代创新提高中国美术的质量水平,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美术作品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中宣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ABUIABACGAAg-JnH-wUojIykpAMwgAU45gI

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做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以来,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环洋文化艺术国际资讯中心Huangyang lnternational lnformation Center for cuiture and art